您的位置:首页 > 风机

电气风电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m6米乐在线登录app    发布时间:2024-05-30 01:05:22
商品详情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于2022年06月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攻坚期,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该规划提出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目标为:至2025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2022年度,风电行业锚定双碳目标与“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目标稳步发展。

  但随着国家补贴退坡政策全面落地,2022年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出现阶段性下降。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公开数据,2022年度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4,983万千瓦,同比下降10.89%,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516万千瓦,同比下降64.36%,公司海上风机交付量较上年相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2022年公司部分市场区域销售订单的交付受到物流运输、项目现场建设进度等因素影响,未能按计划实现产品营销售卖收入。

  风电设备作为风电场开发建设的主要内容,国家补贴政策退坡也相应提高了市场对风电机组价格的敏感度,报告期内风机市场招标价格持续走低,市场行情报价竞争日趋激烈,公司新接产品营销售卖订单价格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而在短时间内产品成本无法随上述销售价格同步下降。公司预计履行部分新接产品营销售卖订单的成本将超过相应的预计收入,因而根据公司会计准则的有关法律法规,将相关新接产品营销售卖订单的预计亏损超过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部分确认为其他流动负债,对报告期内的盈利形成了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7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8.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3.3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6.68%。

  面对严峻挑战,公司紧密结合政策动向和市场变化,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主动应变,努力减少外部环境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报告期内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为响应风电行业风机大型化趋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持续科学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技术力度,实现产品迭代提速,向市场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卓刻平台的5款产品均已于年内开始批量交付,在该平台基础上升级开发的新一代大兆瓦陆上风机产品平台首款5MW级别产品也已于2022年12月开始批量交付。海上“Poseidon”海神平台首款产品EW8.5-230和“Petre”海燕平台首款产品EW11.0-208均在年内实现批量交付及首个项目的全容量并网,其首台吊装、并网等重要节点均刷新了当时的世界记录。同时12MW级以上半直驱海上产品研制工作已经在报告期内启动,为公司进一步拓展海上风电市场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陆上大兆瓦EW8.0N-202风机在“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获评陆上7MW+级风电机组的“最佳陆上机组奖”,海神平台EW8.5-230风机在“风电领跑者”技术创新论坛获评海上8-12MW级风电机组的“最佳海上机组奖”和国际风电发展高峰论坛中国风电产业50强之“十佳创新产品”。

  随着风电行业平价时代的开启,风电整机市场对成本下降的需求愈加强烈,各大整机商对核心部件的产业链穿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从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对包括叶片、驱动链、混塔等在内的核心部件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技术穿透掌握,并在报告期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叶片方面,在开发出多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叶片基础上,公司已在吉林洮南、甘肃张掖等地开工建设叶片工厂,为后续自制叶片准备好。混塔方面,公司自研自制的“3060混塔”已应用于多个公司投资建设的风电场项目中,进入了批量商业化应用阶段。首台搭载公司自主研发的齿轮箱和发电机的WH6.25N-172风机于2022年9月成功并网,为公司在半直驱驱动链核心技术穿透版图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上各项针对核心部件技术穿透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公司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交付进度。

  公司持续挖掘风电市场潜在商机,充分的发挥公司全国布局的组织优势,各地营销中心相互补位,一直在优化销售策略。对于陆上市场,结合各省份新能源发展规划,针对全国各陆上区域不同的市场需求,采取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营销及风机选型策略,进一步拓展市场。对于海上市场,依托公司原有的海上市场优势,持续跟踪沿海省份海上风电规划,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积极布局,其中报告期内在广东、山东、海南等地均获取销售订单。对于海外市场,公司明确将韩国、柬埔寨、越南、东欧、中亚作为市场开拓的重点区域,积极地推进属地化团队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订单为6,206.00MW,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6.12%,其中已中标尚未签订合同的订单807.95MW,累计在手订单为9790.15MW,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3.22%。

  报告期内,公司密切跟进新一轮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进度,制定差异化的资源开发推进方案。针对甘肃、四川、内蒙等重点区域加速前期布局,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争取资源份额,为后续获取订单及提升市场占有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滚动开发的业务模式,公司积极地推进风电场开发投资工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自持风场中已完成建设的装机容量为109.4MW,在建的装机容量为530MW。同时,公司以参股形式投资了多个风电项目,根据各个参股项目的持股比例折算,共计资源持有量为370.65MW,其中已完成建设的装机容量为220.65MW,在建的装机容量为150MW。报告期内,公司转让容量共计为104MW的自持风电场,所获得合计收益为10,312.19万元;公司自持风场产生的发电收入为8,215.24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22%。

  公司全国建有7大区域服务中心,形成辐射全国的高效服务网络。报告期内,通过全生态布局、资源深度整合,公司运维服务目前已覆盖到风电机组的智能化运维、风机提质增效、叶片升级改造、大部件及备件供应、培训服务等各项服务。除此以外,公司全面构建大部件及备件失效分析、维修再造、产品再设计等能力,可对主轴承、齿轮箱、发电机等大部件进行部件再造,并通过复用复合材料、金属件、电器元件等,实现风机循环利用的“一站式”服务,在风电行业服务市场中持续提升竞争力。公司在报告期内按计划积极地推进定制化深远海运维母船的建设,为更好地实施深远海风电运维服务做好准备。

  在此基础上,公司深入布局以大容量的新型风电机组替代老旧小容量风电机组(“以大代小”)的风场改造市场,并斩获了国华投资江苏东台200MW风电创新升级改造延役项目,通过服务业务拓展为整机销售业务提供协同支撑。

  报告期内,公司质保期外的服务业务以及备品备件的新增订单金额为48,470.23万元,实现出售的收益29,339.37万元。

  公司主营业务为风力发电设备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同时开展服务业务和风资源开发投资业务,实现各块业务联动。

  公司产品基本实现了全功率和全场景覆盖。产品覆盖2.5MW到11MW全系列风电机组,产品主要使用在于陆上和海上场景的风力发电。报告期内销售的陆上风电机组主要是2.X系列、3.X系列、4.X、5.X、6.25MW系列,海上风电机组主要是4.X系列、6.X系列、7.X系列、8.0MW、8.5MW、11MW系列。

  公司主要是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订单,采用“按单定制、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方式,通过向上游符合相应标准的供应商采购定制化及标准化的风机零部件,由公司完成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测试与生产后,完成订单交付。

  该业务主要涉及风机的增值服务、风场管理优化、人员能力提升等,包括备件方案、精益运维、专项运维、智能装备、智能资产管理、资产优化、培训与咨询等。公司依据客户方实际业务需求,对项目所涉及的人员、技术、物料、装备等方面进行任务分解,并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专业化服务,服务完成后由客户方按照合同约定进行验收。

  该业务是风机整机业务向下游的延伸,主要包括风资源开发、风电场投资及建设、风场运营或转让等环节。公司独立或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风资源、投资风电场,待项目建成后,或自持运营获取发电收益,或通过项目转让获取资源溢价。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承前启后之年,也是“双碳”目标推进的起步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我国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多部委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行业进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2年02月10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并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能耗强度控制)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

  2022年0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

  2022年0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50%。同时,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番。

  2022年05月23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提高边远地区供电保障能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条件适宜地区探索建设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低碳综合能源网络。

  2022年05月30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下发的《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2022年0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在提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的同时,亦提出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

  2022年01月10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明确推动开展分布式发电就近交易,落实相关价格政策。推动分布式发电参与绿色电力交易。

  2022年01月28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下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作为未来十年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同时提出,引导有需求的用户直接购买绿色电力,做好绿色电力交易与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效衔接。

  2022年04月10日,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研究推动适时组建全国电力交易中心。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并网3,763万千瓦。截至2022年底,风电累计并网3.65亿千瓦。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2年01-11月,全国并网风电厂发电量6,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008小时。

  陆上大基地建设全面启动。据国家能源局消息,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批9705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部分已建成投产,第二批基地部分项目陆续开工,第三批基地已形成项目清单。2022年12月28日,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工,是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发建设的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

  海上风电逐渐向规模化、连片开发与深远海演变。《“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推动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等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沿海地区11个省份均已提出风电装机相关十四五规划,其中海风规划预计将超100GW。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方面,2022年12月海南万宁100万千瓦漂浮式项目开工启动,该项目是全世界最大的商业化漂浮式项目,标志着我国漂浮式项目进入或将进入商业规模化开发阶段。

  行业招标量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风电招标量合计86.9GW,同比增长60.63%,创历史新高,其中陆上风电71.2GW,海上风电15.7GW。

  随着招标规模大幅增长,2022年风电机组大型化提速,陆上风机中标中枢容量向5~6MW发展,不乏7~8MW级别风机投标、下线、安装;海上中标中枢容量向8MW接近,不乏招标项目要求风机容量达到11MW+。

  风电设备是一种集成气象技术、空气动力学、工业控制、工业传动、机械装备、电力电子、电力系统、传热学、大型轴承、复合材料、工业防腐等多学科技术的复杂装备系统。不仅需要有在上述技术领域有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还需要在叶片、控制、传动链、风电轴承等核心技术上拥有多年行业的技术沉淀、经验积累和实践经验,才能系统、有效的开发出有竞争力的风电机组。特别是海上风电机组,不仅需要考虑海工装备相关的问题,还需要考虑风电机组特有的海上运输、施工环境、运行环境等复杂的场景,面对的不仅仅是复杂的跨学科技术积累,更需要多年的工程的实践经验及项目经验去迭代优化,先发者优势也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相应的技术壁垒。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风电装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风电整机装备生产国。风电设备制造已经达到领先水平,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全产业链。2020至2021年间,陆上装机高峰进入尾声、海上风电补贴退坡政策逐步明确。2022年度,公司主动应对市场白热化竞争压力,保持海上风电优势,稳固海上风电市场地位。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在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5%、9.9%、6.5%,行业排名分别为第四名、第五名与第八名,其中在国内海上风电市场新增装机占有率分别为36.5%、29.0%、28.0%,行业排名多年维持市场第一,市场地位较为稳固。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期内,陆上风电机组研发重点已布局至8~10MW及10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10MW已成为新的起点,15MW以上成为预研重点。

  与此同时,近海资源趋近饱和,海上风电逐渐驶向深水远海。全球风能协会GWEC认为,2021年~2025年为漂浮式的前商业化阶段,援引其2022年发布的《GobaOffshoreWindReport2022》(2022年版《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预计2026年全球漂浮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1,166MW,复合增长率达到83%。随着国内漂浮式示范风场启动,漂浮式油气平台供电、风渔融合等多种利用模式显现,漂浮式向商业化又进一步。

  根据公司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单机容量小于1MW的风机主要在1989-2013年投运,数量约1.1万台、总容量约870万千瓦;投运超过10年、单机容量在1-1.3MW的若干非主流机型数量近千台,装机容量约120万千瓦。再加上其他运行效率低、有技改需求的风机,推算2021-2030年间风电机组累计改造退役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

  自2021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来,“以大代小”进入实操层面,随着辽宁、宁夏、河北等省份的“以大代小”项目落地,在示范探索和经验积累下,市场或将逐渐放量。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求风电单一发展模式转变为风光储氢多能源要素综合利用。随着“风电火储一体化”、“风光储氢一体化”、“风光储热多能互补”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项目在多省份密集落地。“风电+”的应用场景也呈多元化态势,从电力到渔业、制氢、供暖甚至助力旅游业,零碳园区、氢电耦合下的绿色甲醇/绿氨、风渔融合下的海洋经济、深海能源岛等模式逐渐涌现与落地。

  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为52,54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0.8%,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随着《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规则(试行)》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的陆续发布,绿色电力交易细则逐渐明晰,绿电交易体现绿色溢价。援引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数据,2022年结算绿电交易电量为152.2亿千瓦时,平均溢价为51.83元/兆瓦时。

  目前,公司是国内具备领先风电整机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产品基本实现了全功率覆盖和全场景覆盖。陆上产品方面,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主要的陆上风电整机制造商与服务商之一;海上产品方面,公司掌握了先进的海上风电研发、供应链管理、制造和运维能力,在具备一定海上风电技术开发能力的基础上,从技术引进发展到自主研发,不断提高海上风电机组的环境适应性和发电收益,树立了国内海上风电整机领域的龙头地位。

  除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计技术外,公司还具备了以叶片技术、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风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在关键部件、关键技术上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与优势,注重“风机场网环数”全面发展。

  公司积极布局行业前沿产品,积极布局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前瞻性地把握行业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成功构建了数字化顶层设计级别、智能化生产制造级别、整机系统级别、核心部件级别、风电场级别的核心技术能力,正在逐步实现从整机制造商向风电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转变。

  公司根据中国海上风电特点向市场推出的“Poseidon”海神平台首款面向中低风速海域的EW8.5-230风机和“Petre”海燕平台首款面向高风速海域的EW11.0-208风机均在报告期内实现商业化运行。

  2022年09月,“Poseidon”海神平台的首台EW8.5-230风机完成吊装。2022年12月,该款产品完成了首个批量商业项目的交付,同月该项目所有风机均实现并网发电。为向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海上风电平价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在“Poseidon”海神平台上进行了下一代产品系列的开发,该系列风电机组容量覆盖12MW至16MW区间,并可根据市场需求扩容至18MW,能覆盖国内全部海域。截至2022年底,该款产品系列已经完成了详细设计,并获得了国内权威机构颁发的设计认证。该系列的风电机组已在报告期内开始样机的装配工作。

  2022年07月,经过部件测试与整机车间测试,公司开发的“Petre”海燕平台首台EW11.0-208风机在广东汕头顺利完成吊装。2022年12月,该款产品完成了首个批量商业项目的交付,同月该项目所有风机均实现并网发电。

  为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公司在卓刻平台基础上通过技术突破和创新开发了容量更大、叶片更长的陆上大容量产品平台。该平台容量将覆盖到5MW~8MW级别,叶轮直径超过200米。其中,EW5.6N-202风机已于2022年12月份开始批量交付。

  a.陆上叶片:2022年03月,公司自主研发的S89陆上风电叶片通过全尺寸静载测试,全面应用于已批量交付的卓刻平台。S89采用叶片轻量化设计理念,从气动设计源头上着手,优化结构设计,力主平衡叶片重量和结构可靠性。2022年11月,S98陆上风电叶片成功通过全尺寸静载测试,现已应用于新一代陆上半直驱产品平台。该款叶片采用自主研发并经过翼型风洞测试验证的新一代高性能翼型族,使叶片拥有优异的风能捕获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在叶片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可制造、可测试、可运输、可安装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b.海上叶片:2022年07月,公司研发的S112超长海上风电叶片顺利下线米,是目前国内已实现商业化运行的最长海上风电叶片。S112叶片具有如下设计优点:采用高升阻比/低粗糙度敏感性的翼型族,在有效提高风能捕获能力的同时仍能保证在各类风场的复杂环境下具有安全稳定运行能力;采用自主开发的数字化平台设计技术,使整机效率达到最优平衡;采用碳纤维叶片设计技术,充分发挥碳纤维材料的比模量高、比强度高等优势,使风机更加轻盈高效;采用面向制造的模块化设计,为未来提升批量制造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2年度,公司研发了可与风机强耦合的模块化混塔模具,该模具可按不同模数调整管片壁厚,在满足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又能提高所生产的混塔搭配主机的适用范围和适配精度,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基地布局的模块化混合塔架体系,可根据不同风场项目的需要适配轮毂高度为120米~180米区间内所有陆上机型。2022年11月,公司取得了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对120m和160m两款轮毂高度混塔的设计评估认证,目前该两款混塔已部分应用于公司在甘肃张掖、金昌等地投资建设的风电场项目,并将逐步应用于其他陆上销售订单项目。

  公司自主研发分片塔架在2022年内突破了关键结构的设计技术,形成了设计、仿真、运输、安装和运维全流程解决方案,建立了针对分片塔架提升安装效率的模块化内附件模板和降低运维成本的免维护紧固件方案。分片塔架样机设计已取得挪威船级社的设计认证。截至2022年底,分片塔架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卓刻平台部分产品,其组装及吊装周期均优于预期,为大兆瓦风机提供了低成本的塔架解决方案。

  公司在2022年内完成了新型紧凑型半直驱驱动链拓扑结构设计,该结构类型的驱动链具备高可靠性、高性能、低成本等优势,目前已经应用于卓刻平台和“Poseidon”海神平台。此外,自主配套开发的国内首款直冷中速永磁同步发电机,通过系统性优化,扭矩密度更高,并充分考虑了在不同产品平台上实现通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该款发电机的模块化程度。

  1)公司基于MBC(基于模型的智能控制)技术,针对风机运行状态,结合场址风资源情况,研发风机的安全运行保护算法,安全保护策略能够识别出风机异常运行情况和特殊风况,提前调整控制策略,保证风机安全运行。

  2)研发针对长柔叶片频率低、形变大的难点研发了全新的传感器降载策略,可大幅降低叶根、轮毂以及塔架载荷。

  1)2022年内,在风机端和风场端部署的智能控制系统WT-Agent、智能终端&远程听诊系统Edge-Agent、风场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Park-Agent等多款数字化产品均已稳定运行,提升了用户数字化体验。

  2)对云端部署的以下数据分析类数字化产品进一步优化:①风机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PHM系统Prognostic-Agent继续增加接入风场数量,细化预警算法,提升故障预警准确性。②智能诊断软件平台Heath-Agent对频谱分析算法从信号采集到数据处理进行全流程优化,大幅提升诊断信号质量,能更加清晰地显示早期故障特征。③风电场数字化设计平台WindSight结合实际风场风机运行数据,优化了复杂场址风资源评估方法,计算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公司在2022年进一步加强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漂浮式产品的预研。公司漂浮式风机技术方案成功中标全球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和渔业养殖融合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2022年12月23日,电气风电全球首台风渔融合漂浮式风机成功生产下线。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开展了10MW级以上大型漂浮式风机及配套关键技术的研究,启动了16MW级漂浮式风机的技术预研。

  a.陆上风机:2022年度,公司对3MW和4MW级陆上风机产品(包括WB3.0N-150、WB3.6N-168、WB4.55N-168等风机)完成了风机载荷和运行验证及问题闭环,对批量风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结合风场的需求进行系统优化和定制化优化升级,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运行稳定性和发电能力,以及整场的可利用率和发电量。

  b.海上风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累计实现总计13款海上风电机组的批量交付,单机容量从2.38MW逐步提升至11MW,对应的各款产品均已陆续进入生命周期运行阶段。历经10余年的建设及发展,电气风电的测试验证能力绘就了风电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各环节的可靠性“保障网”。报告期内,公司着重对于WG5.55F-172风机W6.5F-185风机进行生命周期运行的验证,消除风机小批量运行的故障,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提升了风机的运行稳定性与发电效率,同时也为新产品开发提供设计经验,提升设计可靠性。

  在完成全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一期部署的基础上,公司在报告期内还完成了物料分类及流程标准化、实现BOM(BiofMateria即物料清单)流程自动化检查、优化BOM对比工具,工程变更全流程闭环管理管控提升等对该系统的迭代优化,通过对研发流程再造、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产品定义、研发项目管理与产品开发流程等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发业务的数字化,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打造基于数字孪生的全感知数字化智联风机提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叶片数字化设计平台:公司在2022年内完成了叶片全流程一体化设计数字化平台的自主开发。该设计平台集成了标准化的翼型和材料数据库及相应的可视化工具,开发了翼型及气动附件设计、气弹设计、有限元结构设计以及工艺设计模块,以及叶片设计全流程及叶片载荷迭代设计一体化工具链,有助于提高叶片设计的效能和可靠性。

  塔架参数化设计平台:公司在2022年内自主开发了塔架参数化设计平台,实现了塔架主体、法兰和螺栓的一键迭代优化设计,包含风机载荷、涡激振动和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强度校核功能,同时可自动生成塔架主体图,极大的提高了塔架设计效率。集成的塔筒主体筒型优化算法,使设计平台具备兼顾法兰的筒型和壁厚双重优化功能,保证塔筒重量最优。

  本年研发投入较上年度有所下降,主要是通过合理利用研发资源,相应节约了部分研发直接投入。

  1、报告期内,在“双碳”目标以及大兆瓦风机产品技术的趋势下,迭代调整了“6MW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系统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及验证技术”“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陆上3.X产品研发”“陆上4.X产品研发”“陆上5.X产品研发”“海上3-5MW产品研发”“海上6-8MW产品研发”“海上中低风速产品研发”“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等研发项目,并根据项目实际投入需求相应调整了预算。

  同时,报告期内新开“陆上大兆瓦产品研发”“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二期)”“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二期)”“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二期)”“新一代数字化和云服务平台开发(二期)”等5个项目。

  2、截至2021年末,“风电机组可靠性和并网测试技术研究”“风电前瞻性技术预研与研究”“下一代风机载荷仿真技术开发”“叶片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陆上2.5MW平台优化及产品研发”“陆上3-4MW级产品开发(二期)”及“海上台风型产品研发”等7个项目已经完成,未在上表中列示。

  本报告期内,根据研发进度,“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深远海和综合能源技术研究(二期)”“新一代数字化和云服务平台开发”“陆上3.X产品研发”“陆上5.X产品研发”“陆上4.X产品研发”“海上3-5MW产品研发”“海上6-8MW产品研发”“海上中低风速产品研发”及“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等11个项目已经按计划完成。

  公司风机产品实现了全功率与全场景覆盖,可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进行差异化设计。并且还可为各类产品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助力客户实现更高效稳定的项目运营与投资回报。

  公司在直驱、双馈全技术路线的经验与积累基础上,较早布局高可靠性、紧凑型的半直驱路线,并配合新一代半直驱平台重构主控系统,其硬件上具备独立变桨等降低设备载荷与重量,公司在每台风机上都安装了智能终端,为故障诊断、运维提升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能够为客户形成数据资产。公司已布局多个测试验证基地及样机试验基地,结合从材料、部件到整机的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测试,为客户提供“高可靠、可信赖”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最优的解决方案。

  长期的技术深耕与前瞻性的产品布局有力支撑了公司未来发展与市场竞争力。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海上“Petre”海燕平台、“Poseidon”海神平台和陆上卓刻平台,公司根据市场当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发了多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海陆大兆瓦风电机组。报告期内,装有“Petre”海燕平台EW11.0-208风机的首个销售订单项目已经于2022年12月实现并网发电,刷新当时全球已并网运行风机的单机容量记录。2022年9月,“Poseidon”海神平台首款EW8.5-230风机在山东能源渤中B厂址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完成首台吊装,刷新全球已吊装最大风轮直径风机记录,引领海上风电正式迈入230米风轮时代。截至报告期末,EW8.5-230风机已实现并网,再度刷新全球商业化应用的风轮直径最大风机记录。陆上新一代半直驱产品平台容量更大、叶片更长,能够较好地适应陆上大型化发展的趋势,目前也已经开始商业化批量交付。

  电气风电采取开放式研发策略,除上海研发总部以外,还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北京研发中心、广东研发中心、杭州研发中心、大连研发中心、西安研发中心、兰州研发中心。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充分运用风电领域的国内外优势资源,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了产品、技术、研发的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引擎。公司具备国内较强的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设计能力,具备了以叶片技术、控制技术为代表的风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具备了领先的装备制造能力,形成了由数字化顶层设计、智能化生产制造、整机系统、核心部件、风电场等各个级别组成的核心技术体系优势。此外,公司积极布局核心部件技术穿透领域,对驱动链(主要包括齿轮箱、发电机)、叶片、混塔等核心部件推进自研自制,加强了对核心部件从设计、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掌控力。

  公司通过全国性的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实现了全国各地重点市场客户、资源、人才的覆盖,构建了辐射全国各地的高效高质量服务体系与能力。尤其是海上风电领域形成了对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海南的海上风电重点地区的覆盖与多地联动,稳固公司在海上风电的领先地位。同时,公司持续强化营销力量向北京营销中心及重点区域布局。

  公司控股股东上海电气601727)是拥有120年历史的工业品牌,其具备风光储氢及高效清洁能源、工业驱动、输配电等多能源要素的装备制造与解决方案能力,在能源融合发展背景下具备组合拳优势。在面临多种复杂能源供需项目时,如“风光水火储氢”能源基地项目,公司可以基于上海电气现有解决方案能力,整合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已形成全面的产品体系、过硬的产品质量、可靠的服务能力。电气风电在发展中,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样本库,在2015-2022年连续8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全国第一,在2016年、2021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全球第一,在多个中国风电发展里程碑时刻留下印记,包括中国首个平价上网的风电项目、中国首个批量安装3MW级别以上风机的风电项目、中国首个海上“双十”项目等,进一步奠定了“上海电气”品牌在中国海上风电领域的龙头地位、在中国风电领域的先进地位。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2022年利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持续出台,我国风电产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中国风电行业持续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度,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新增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双碳”目标推动着国家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赋予了风电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对各省(市、区)“十四五”能源相关规划预测的不完全统计,结合各省已下发的风电建设计划与大基地项目进展情况,行业预测2023年至2025年国内风电行业每年新增装机或在6,000万千瓦以上量级。

  2、行业竞争激烈,陆上风电与海上风电产品招标价格纷纷走低。根据公开信息,2022年度陆上风电产品平均价格区间为1600-2200元/kW(含塔筒),海上风电平均价格区间为3500-4000元/kW(含塔筒)。随着部分大规模风电基地项目陆续开标,市场销售价格仍呈下行趋势。风电行业处于新一轮的发展期,根据CWEA数据,2020年至2022年行业年新增装机量排名前三的整机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在2021年下降后略有回升,行业第二梯队市场份额竞争持续胶着。“十四五”中后期风电装机预期持续高涨,预计整机厂商市场份额竞争胶着状态仍将延续。

  3、产品技术持续创新,应用场景不断丰富。风电机组大型化、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以大型化为主应对成本挑战,陆上6MW级、海上10MW级风机成为主流。从风电产品应用场景方面来看,多种能源一体化发展,综合能源、新能源+模式持续落地。

  作为中国海上风电龙头企业,公司以“致力于创造有未来的能源”为使命,推动风电成为重要的未来能源,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公司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分析,明确“精于风,不止于风”的发展理念,确立“风电+”的发展路径。

  未来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坚持开放式研发策略,持续拓展由多个国内外研发中心、高校合作团队、自主研发团队等形成的研发体系,加强专利规划与管理,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公司产品开发体系与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在产品开发方面,公司致力于引领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对于海上中低风速区域,已经推出了230米风轮直径的8.5MW级别风机,将在此基础上,将继续开发并推出12MW级别、风轮直径250米以上的风机。对于海上高风速区域,已经推出了208米风轮直径的11MW级别风机,也将继续开发并推出16MW级别风机。同时,兼顾风机运维等配套产业链的发展,积极研发16MW级别以上更大容量更大风轮直径的风机。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布局深远海市场,做好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准备,公司也将根据深远海的特点,兼顾大容量海上风电远距离送出技术、海上风电和其他产业融合等需求,进行定制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发,进一步巩固公司海上风电的市场地位。

  对于陆上风电,公司根据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布局。对“三北”区域中高风速地区,在兼顾智能化、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综合考虑经济性,产品布局以卓刻半直驱平台6.X-8.XMW系列风机作为主力产品,同时积极研发投入下一代10MW以上陆上产品。对中东南部低风速区域,考虑地形、风切变、电力消纳能力等因素,布局卓刻平台4.X-6.X系列产品。

  对于我国已启动规划建设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公司也将有针对性地根据大基地的特点和配套储能、输电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发。

  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夯实提升数字化顶层设计层面、智能化生产制造层面、整机系统层面、核心部件层面以及风电场层面核心技术。加快技术研发向产品及应用转化,推动“风、机、场、网、环、数”全面发展。

  研发并深化应用新一代基于模型的风机控制器、新一代风云系统、风机健康管理软件、风资源评估APP、智能场控系统、资产管理APP等一系列数字化产品,实现风场运行智能化、运维数字化,将智能嵌入实体设备,扩展实体产品的价值,大幅提高故障预警准确率和发电量。

  穿透基于模型的设计技术,以及软件、模型、硬件仿真测试技术,实现研发过程数字化,科学地降低产品成本,产品开发大幅提效,并能实现产品可靠性的大幅提升。将数字化产品嵌入到风机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的持续升级空间,最终为性能改善做好准备,为客户提供拥有更大升值空间的风电产品。

  继续通过加强核心技术,提升主打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中的智能化程度,实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从而达成公司生产制造环节的增益、降本。

  整机制造商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就是整机总体跨学科系统集成多目标优化设计能力,整机总体设计主要包括叶片、载荷控制系统优化、传动链集成优化等十余各关键系统集成设计和相应的测试验证技术。公司将持续提升整机总体设计能力,将其作为重点的研发投入方向。

  通过对核心部件的技术穿透,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对风电核心部件设计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提升风电机组的设计水平,使公司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另外,通过对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穿透,实现技术降本、强化供应链管理,有效实现降本增效。部分部件还将与供应商进行开发协同,压缩开发周期,提高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工业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公司将持续在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结合风电的业务场景需求,迭代优化数字化风场产品,重点进行两个向的技术创新:一是基于多能互补、新型电力系统下跨省外送等新场景下的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风电场综合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二是在智慧能源方面上,针对于电网末端、智能配电网,在主电网友好的基础上,实现能源的就地利用。基于此,公司将在云端建立为数字化风电场开发、设计、建设与运维、电网适应性、环保与持续发展、智能增功、智能延寿等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支撑公司业务发展,有效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践行“精于风,不止于风”的发展理念,“精于风”是为纵向垂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以“一体两翼”格局做深做强。其中,“一体”为风力发电设备设计、制造、销售业务,是公司的战略支点;“两翼”是在上游对核心部件进行布局、在下游拓展风电设备的服务。上游核心部件布局可助力整机业务穿透核心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整机业务发展的同时为下游的服务业务提供规模支撑,并随着整机技术实力的提升来拓展服务业务的利润空间。同时公司将继续发展风资源开发以及项目投资的业务。“不止于风”是为横向多链融合,通过链赋能赛道、链应用场景,并且围绕赋能赛道和应用场景来链朋友圈、链数据,打造共生生态,拓宽发展边界。

  2023年度,公司将结合政策动向及市场变化趋势,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聚焦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服务提升,坚持稳中求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公司向高质量发展。

  继续对风资源评估、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计、载荷计算、控制策略、并网性能等关键技术做深度研发。持续提升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核心部件的技术设计能力的同时,推进向核心部件上游原材料供应和制造过程继续深入。完善深远海漂浮式平台技术研究,并推广示范。

  加快建设募投项目“江苏滨海测试基地项目”,提升15MW+级齿轮箱、发电机、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驱动链的型式试验能力。积极与第三方合作加强对长叶片的测试布局,加强叶片测试能力。推进自有试验风电场及其相应样机试验点位的建设工作,通过对新机型的运行测试验证闭环,强化风机整机、部件可靠性。

  持续推进平台化、标准化、模块化,优化现有风电发电机组产品平台。根据中国风电市场对风电机组大型化、高性能等要求,开发叶片更长、发电量更好、容量更大的风电机组新机型。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按照每个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形成伙伴合作关系,增强客户“粘性”。加强区域营销,在重点区域和优势区域,加强不同区域营销布局之间的联动,保障核心市场份额。继续开拓海外市场,聚焦“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区域,实现海外业务的拓展。

  加快建设自持的在建陆上风电场项目,保持“滚动开发”的业务模式,通过转让部分建成的陆上风电场开发投资项目,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协同专业合作伙伴,深入布局海上风电场开发投资业务。

  通过数字化等手段推进智能运维,提升精益运维质量。质保期内服务业务重点提升安全、运维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在此基础上,加强服务业务拓展,与重点客户、核心部件供应商、船舶供应商等合作伙伴建立战略互助关系,强化服务能力。在“以大代小”、“回收再造”的市场机遇中,提供风机循环利用的“一站式”服务,以丰富的业务模式创造盈利增长点。

  紧跟国家双碳战略要求,紧抓负荷侧强烈的能源转型需求,重点覆盖高能耗、绿电需求迫切的行业、园区、工厂等场景,针对负荷侧用户降低能耗、提升能效的用能需求,结合自己能源行业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打造业务生态圈,联合业务合作伙伴为负荷侧客户提供从开发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智慧的能源,实践“精于风、不止于风”战略。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上一篇:穗恒运A获1家机构调研:公司还在阳江、中山、湛江等其他地市开展了光伏项目的前期论证分析预计未来几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逐步提升(附调研问答)

下一篇:【48812】乌鲁木齐发布锅炉排放规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