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国际金融论坛(IFF)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贡献率达32%,是世界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最大引擎。
2023年是我国清洁能源产业蒸蒸日上的一年,面对供应链紧张和政策调整等多重挑战,我们国家新能源行业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发展的潜在能力。依照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
2023年,在“双碳”目标的战略引领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的清洁转型之路加速迈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风电产业也交上了一份亮点纷呈的“成绩单”。展望2024年,风电将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装机容量将再上新台阶;受到全产业链持续降本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影响,国内整机商综合竞争力增强,出海将成为风电企业的共同选择;随着风电走向高海拔、深远海,风机所处的环境愈发恶劣,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行业也将更看重风机可靠性的提升。
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撑是保障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高水平发展的基石。自2023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为促进风电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国家层面出台了40余项风电有关政策,地方层面共计发布了380余项,大多分布在在风电规划、并网消纳、业务许可、备案监管、退役管理、配建储能、风电补贴、用地管理等方面,为有效推动风电产业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2023年4月1日,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提出将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2023年4月6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把“四坚持”作为2023年工作的根本原则,即坚持把能源保供稳价放在首位、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坚持高水平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结构转型深入推动,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3%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同时稳步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
2023年10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重点部署了5方面试点建设内容。确定试点任务方面,试点城市和园区要依照国家和所在地区“双碳”工作部署,谋划提出能源、产业、节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任务。实施重点工程方面,试点城市和园区要结合试点目标,在能源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先进的技术示范、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形成对试点工作的有力支撑等。
2023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公布《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推动油气开发企业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存储能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文件首次明确了“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
2023年3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快速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能源系统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体系初步构筑。意见要求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速发电清洁低碳转型,以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文件进一步加快风电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设备智能运维行业的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10月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管理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管理,助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豁免分散式风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明确在现有许可豁免政策基础上,将分散式风电项目纳入许可豁免范围,不要求其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
2023年11月13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明确可以立体分层设权的用海活动。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走向“立体”,或进一步规范未来海上风电、光伏等能源项目海域使用,促进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河北、浙江、广西、海南、辽宁等省区先后出台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政策文件,将进一步缓解海上能源项目开发与海事、通航、渔业等项目活动的用海冲突问题,为海上能源项目开发提供较为合理空间。
2023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印发第三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的通知》,积极地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各省针对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的申报已经陆续启动,多个省份已下发项目申报文件。随着第三批风光大基地的落地,将进一步保障中长期陆上风电高景气度。
2023年9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并且开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合理、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的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一系列相对成熟完善的支持政策、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有力促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方面,主要支持海上风能资源和建设条件好的区域,结合海上风电基地建设,融合深远海风电技术示范,通过规模开发、设计优化、产业协同等措施,推动深远海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减少实际工程造价、经济性提升和实现无补贴平价上网。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项目单体规模不低于100万千瓦。
2023年1月2日,中央1号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下发,明白准确地提出“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拓展农村市场提供了政策指引。
2023年3月15日,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同步印发《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方案》,以点带面加大乡村地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各省级行政单位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比超过30%,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60%。重点任务包括推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就地就近开发和利用,探索扩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终端直接应用规模,推进分布式能源技术创新应用,探索建设新型农村能源网络。
2023年3月23日,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四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并且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正式印发《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方案》,提出要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城乡清洁能源发展,推动乡村清洁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探索建设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低碳综合能源网络,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和消费水平。
2023年6月1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并网运行达到设计使用年数的限制的风电场应当退役,经安全运作评估,符合安全运行条件能够继续运营。鼓励采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不改变风电机组位置且改造后用地面积总和不大于改造前面积的改造升级项目,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不要重新办理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该政策发布为风电“以大代小”、退役升级市场作出细则上的指引与规则制定,激活存量市场,打开风电场改造升级可观的增长空间。
2023年8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指出需积极构建覆盖绿色设计、规范回收、高值利用、无害处置等环节的风电和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体系,补齐风电、光伏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最后一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到2025年,集中式风电场、光伏发电站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基本建立,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有关标准规范加强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2023年2月1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关于享受中央政府补贴的绿电项目参与绿电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就加强完善绿电交易机制和政策,稳妥推进享受国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补贴的绿电项目参与绿电交易,更好实现绿色电力环境价值给出有关要求。文件精确指出享受国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补贴的绿色电力,参与绿电交易时高于项目所执行的煤电基准电价的溢价收益等额冲抵国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补贴或归国家所有;发电企业放弃补贴的,参与绿电交易的全部收益归发电企业所有。
2023年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将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标志着绿证核发进入新阶段,我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绿证供应市场。
2023年是风电发展的过渡年,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持续发布利好政策,从推动产业规模扩大逐步转变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互补共济的绿色能源体系,从推动生产端结构调整到大力推动消费端绿色电力消纳、提升绿电消费比例。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已逐渐深入至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风电建设呈现出三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稳步推进、乡村风电迎来新一轮增长机遇、海上风电多个项目获得核准竞配,“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发展形态趋势,进一步稳定了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2023年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为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能源转型、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外贸出口、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依照国家能源局公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
2023年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新增装机规模为3.0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2.7%;其中风电新增装机7590万千瓦,同比增长102%,超过2020年抢装潮创下的7167万千瓦装机记录;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规模达到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稳居全球第一宝座,近10年复合增长19.2%。2023年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其中风电发电量达80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
2023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9675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项目完成投资超过7697亿元,占全部电源工程投资约80%;电网工程完成投资5275亿元,同比增长5.4%。2023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了50%,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全球的一马当先的优势更加稳固,已变成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力量。此外,在全行业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中国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产量占到全球市场70%以上,中国风电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慢慢的变成了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风光大基地的建设慢慢的变成了了我们国家新能源装机量快速上升的主要的因素,随着更多风光大基地项目的建设投产,我们国家新能源装机量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2030年风光大基地规划装机455GW,其中“十四五”期间建设200GW,“十五五”期间建设255GW。根据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公布数据,2023年我国陆上风电三批大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截至2023年12月,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第一批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已核准超过5000万千瓦,正在陆续开工建设。2023年底,我国首批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先导工程一期10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发电,进一步巩固了风电光伏在电力新增装机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中国海油600938)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海上风电建设节奏前慢后快,多省市推进项目竞争性配置,呈现从近海向深远海、从单体项目向大基地转变的趋势。截止2023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量为3650万千瓦,同比增长19.8%,占全国风力发电总装机量的8.5%;2023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量为604万千瓦,超过除2021年外的其他历史年份。
在整机功率提升、价格下降、建设安装成本走低、电网接入条件改善、海风工程装备技术获得创新突破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海上风电产业链建设成效显著,海风经济性持续改善,行业发展状况持续向好,海风建设重回高速增长轨道。随着海上风电在各省市的限制性因素逐渐缓解,大量前期延期的海风项目有望在2024年集中开工建设,结合2023年我国海风招标量近9.63GW,业内普遍预计,2024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突破10GW,有望迎来海上风电开工、交付和装机大年。
2023年中国风电出海步伐加速,以电力总包商、整机商为代表的风电出口的项目规模日趋见涨,国内头部风电整机商凭借丰富的适用场景、高效的发电能力、稳定的运行业绩,持续获取海外风电项目订单,中国技术、中国标准随着项目在海外相继落地扎根,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及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中国风电零部件及整机产量占据全球60%以上市场占有率,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中国风电产业已实现研发技术、开发建设、设备供应、检验测试认证、配套服务等方面全覆盖,风电产业链保持高速高质出口,成为新能源出口新增长点,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缓解了国内整机商低价内卷的问题。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一直增长和环境问题日渐凸显,COP28大幅度提高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装机规模目标,各国清洁能源建设需求激活,海外风电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大,未来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出口将持续提升,东北亚、中东、欧洲等地区出口有望实现新突破。
随着双碳进程加速推进,为推动风电光伏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促进风电产业集群扩大效益,“风电+储能”、“风电+制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陈出新,大幅度的提高了风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性,提高了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推动我们国家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风电不再是单一发电体系,而是作为综合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满足电力系统安全性要求、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消纳,“风电+”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目前储能已成为众多新建风电项目的“标配”,青海、新疆、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湖南等省份已将储能写入新能源竞价、平价项目配置方案。随着三北风光大基地、海上风电基地等大型新能源项目规模化应用,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导致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险增加,考虑到风电和制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产生的绿电经过制氢储氢存储,实现对其不稳定的调峰功能,以“风电+制氢”的多元化能源组合模式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解决能源和生态问题。“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则是现代农业和新能源产业高效结合发展的典型代表,是节约集约用海的重要新型产业模式与发展趋势,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都将因地制宜发展“海上风电+”模式。
随着风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风电设备出现显著的大型化、平价化趋势,利润持续走低,而体量庞大的老旧风电机组也亟待退役,大规模即将岀质保期的风电场使得风电后市场成为新的爆发增长点。国家能源局印发的《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目前我国有将近17GW的风电场建成于2009年之前,已陆续运行超过15年;根据CWEA统计数据,我国1.5MW以下(不含1.5MW)机组总装机容量约为12GW,为技术改造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改造置换机组需求将超20GW,其中1.5MW以下机组和1.5MW机组约各占一半,“三北”地区作为我国风电装机的主要分布区域,将持续成为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和技改升级的重心。以技改升级、“以大代小”为代表的后市场服务一触即发,庞大的存量市场为运维市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需求基础,随全国累计装机容量的持续增加,市场空间愈加广阔。
公司始终秉承为人类生产更多清洁绿电的使命,提供覆盖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围绕新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致力于成为一家技术领先、受人尊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服务企业。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能源电站的投资运营业务,同时积极培育智慧服务业务,拓展储能、新能源项目EPC总承包、并网侧的产品和服务、新能源数字化产品、综合能源服务等多元化业务。
公司现有产品主要为陆上及海上风电机组、新能源电站发电、智慧服务、储能及新能源项目总承包服务(EPC),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及综合能源开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提供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是整机总装、零部件专业化协作,即公司负责风电机组整机的研发、设计及总装,配套零部件采取专业化协作的方式,由供应商按企业来提供的技术标准做生产,公司做质量监控。近几年随着客户真正的需求的提高,公司的经营模式已逐步转变为提供风电机组产品及风电技术服务、产品改造升级的“整体解决方案”,即公司从事风电场前期资源测评、风电场机组选型和经济性设计、风电机组的研制与生产以及风电场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升级等。
公司新能源电站投资运营业务为风电机组研制与销售业务的自然延伸,包括了前期资源开发、新能源电站建设及运营等环节。公司积极布局该项业务,自建或与他人联营投资、开发、运营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待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持有运营以取得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发电收入,或通过择机对外转让以取得转让收益。
智慧服务业务为公司长期发展的重点业务板块,经营事物的规模包括技术服务、智能化改造、备品备件销售、智慧服务平台等。公司在风电整机置换、退役设备处置、备件物资供应、场站智慧运维、增值技术改造及综合能源技术等领域拥有专业的方案研发实力与高效的实施能力,可面向全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智慧服务解决方案,产品针对性强、服务专业性高,可快速解决客户痛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双碳”目标对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平价时期风电后市场规模进入急剧增长的阶段,风电机组的提质增效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智慧服务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培育推出储能业务板块,业务范围有储能电站投资、储能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运维等服务,可以从项目前期咨询、技术方案设计、项目申报、工程总包、储能系统设备供应、验收调试和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新能源项目EPC总承包可规范项目管理和严格管控工程质量,从而保障风电场建设投资收益。公司具备电力行业设计、电力工程施工、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及输变电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可提供新能源电站项目整体设计、基础施工及设备吊装、集电线路施工、升压站土建与安装施工等服务。
2023年,国家相继出台《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支持、规范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主要涉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推动各领域节能提效,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以及标准建设等。国家政策的持续出台,着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效率提升、机制完善,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推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新能源发展基础,坚定了新能源行业发展信心,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公司也将牢牢把握“双碳”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公司业务朝着更深层次、更多元化、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风电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带来了机组发电效率的提高、机组成本的降低。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随着风电度电成本的大幅下降,风电与其他新能源相比竞争力愈发增强,风电发展模式由补贴驱动转向成本驱动,风电在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全球减排、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风电凭借明显的经济性优势,整体的装机规模仍有望延续稳健增长的态势。
运达股份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在大兆瓦风电机组相关的场级智能控制系统、多场景高塔应用技术、定子中压双馈技术、高可靠变桨系统、风电机组控制技术及风电友好并网技术等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适应行业发展。未来,运达股份将在大力推动国内清洁能源发展的同时,为全球贡献更多的中国技术、中国产品和中国方案,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风电全产业链的成熟和规模化应用、风机大型化的普及和技术进步持续推动着海上风电项目降本增效,海上风电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中国的陆上风电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供应链保障能力上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成本端的优势愈加明显,国际竞争力很强,在国际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公司坚持“两海战略”,在大兆瓦风机的技术、产能及度电成本上,已经完全具备拓宽海上和海外风电业务的实力基础,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在东南亚、中亚及西亚风电市场取得不俗成绩,并实现欧洲、南美等市场的突破。
公司坚持秉承诚信、创新、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不断针对市场需求提供满足客户差异化诉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国际化思维、加快属地化布局步伐,深度参与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同时基于技术优势不断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异产品,确保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性能,得到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一致好评,另外基于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公司的客户结构不断多元化,行业认可度不断提升。
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的企业,掌握风电机组核心控制策略、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方面、承担国家课题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获得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是国内风电领域技术最先进的企业之一。
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基于技术优势不断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异产品,确保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性能优异,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得到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一致好评。公司坚持秉承诚信、创新、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针对市场需求提供满足客户差异化诉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加强国际化思维、加快属地化布局步伐,深度参与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客户结构不断多元化,行业认可度不断提升。
公司传承创新基因,以科技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托强大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打造核心技术优势。公司掌握风电机组产品的整机核心设计技术和控制源代码,在超大叶轮轻量化风电机组、电网友好主动支撑型风电机组、高塔架低风速风电机组等产品开发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立足于当前风电市场发展动向,针对不同细分区域市场及特定大基地项目,构建具有运达特色的产品体系,产品开发模式逐渐向系列化、平台化方向转变,能迅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提升了公司产品市场覆盖率。通过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进行全球化研发系统的布局,在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设立创新研究院、欧洲风电研究院,公司核心技术优势逐步显现,在智能风电机组总体设计、风电系统控制、风电并网、风电智能化及风电检测与试验方面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累。
公司凭借数十年深耕国内风电市场的丰富经验,洞察、前瞻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市场变化态势与需求,精准地部署了新产品开发计划,保持了三北大基地、低风速地区、复杂电网环境、分散式接入等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竞争力。基于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技术服务团队可有效地解决业主在项目前期、项目执行期及风电机组出质保后面临的不同形式的问题,为业主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公司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数字赋能和数字化转型技术研发,积累丰富智能风电机组、智慧风电场技术研发经验,公司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所、三峡能源600905)共同出资成立电科新能科技有限公司,部署新能源智慧运营系统、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新能源电站全场景监测系统等产品开发,为客户提供基于定制化新能源物联网智慧运营解决方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公司全员上下全力以赴攻坚全年各项任务目标,公司持续保持总体稳定的经营态势,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篇章。根据彭博新能源统计,报告期,公司排名跻身全国前三、全球前四,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2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4亿元。
2023年,公司实现风电机组销售收入160.1亿元。实现对外销售容量8466.71MW,同比上升18.94%。
在市场订单方面,2023年风电设备新增订单15,709.88MW,累计在手订单23,957.17MW,包括已签合同尚未执行的项目和中标尚未签订合同的项目,具体为:
从客户结构上看,央国企客户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与央企合作愈加紧密,公司成为唯一一家战略入股中电建新能源的风电整机商,并与华能、华电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大基地及“两海”战略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中标240万千瓦大基地项目、29.7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包括首次中标中电建万宁1.6万千瓦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134.5万千瓦海外风电项目,海外中标容量同比增长超400%,成功中标欧洲单体规模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基地布局更加完善,湖南永州和云南楚雄陆风基地已实现投产运营,大连太平湾海风基地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温州洞头海风基地已开工建设。
在新能源开发建设方面,2023年新增控股新能源(风电/光伏)项目指标权益容量203.82万千瓦,新增控股新能源(风电/光伏)项目核准/备案权益容量达199.58万千瓦。同时公司加快新能源电站建设,提质效、稳增长,电站建设运营整体向好。公司全力推进“争并网、保开工”工作,全年新增新能源电站并网权益容量35.86万千瓦,累计权益并网装机容量78.14万千瓦。
公司着力推进新能源产业新生态的建设,打造集风电场投资开发运营、整机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储能系统产品、综合能源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系统。
在智慧服务方面,报告期,公司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应对行业挑战,不仅在老旧机组提质增效改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和行业经验,更在传统机组运维与电站运维上融合电力交易、碳资产管理等资产托管服务,不断完善产品品类、改进技术服务,帮助客户提升存量资产价值。在新兴数字经济领域,公司积极持续构建风电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达易购),已实现风电产业链的零配件行业供应链资源深度整合,推动行业实现数智化交易。2023年,平台承载交易额近2亿,交易订单上千笔,服务上百家客户。
EPC业务方面,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75亿元;新增多个外部EPC工程项目和外部设计类项目订单,合同金额近35亿元。
在储能业务方面,业务也迎来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全球首创“一机一储”系统解决方案已在国电象山海风项目批量交付。公司先后获得“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创新力企业奖”、“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卓越储能示范项目”、“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卓越服务商”等荣誉奖项。
在并网侧的产品和服务、新能源数字化业务方面,2023年,电科新能加快推进新能源场站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研发能力建设。并网技术方面,公司与中国电科院的多轮成果转化,并积极参与国网多地电科院在线评价系统科研示范项目。电科新能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余万元。
针对陆上主力机型,通过部件模块化、标准化、国产化自研,从整机层面实现降本优化,打造“精品平台”;同时基于主力机型,开发针对超低风速地区、沙戈荒高风速地区、海外市场等不同应用场景的系列化风机,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2023年,共完成11个陆上整机产品开发,其中自主研发的6.XMW级别复杂地形风电机组被认定为2022年度“浙江制造精品”;全球风轮直径最大、单机功率最大10MW陆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更好地适配“沙戈荒”风电大基地的建设;全球首批180米超高混塔风电机组完成吊装,进一步提高了风电场项目风能利用率和发电效率。
公司在保持陆上风电技术优势的同时,持续提升海上风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技术先进性,“10MW级双馈海上风电机组”于2023年被成功认定为“国内首台(套)装备”;在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立项支持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6-18MW)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下线,为我国深远海风电开发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风电机组关键部件方面,公司深入部件设计、工艺、制造、售后环节,开展子系统间融合穿透技术研究,已实现自研叶片、变流器、齿轮箱、发电机的设计及批量应用。
储能产品研发方面,针对源网侧市场,完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2.68MWh风冷和5MWh液冷全系产品研发和批量应用;针对用户侧市场,研发了ALLINONE系列的“一风两液”户外柜用户侧储能产品,极大丰富了公司储能产品线与市场应用。自主开发的pack产品、自研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储能关键部件、相关产品均具备行业领先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技术创新,风电前沿共性技术研究、科研管理与奖励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前沿共性技术研究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智能算法模型为驱动,完成了以发电量监测、损失电量监测和性能监测三大模块为核心的能效评估系统开发,可实现对风电场性能进行实时监测、智能评估,帮助风电场“防未病、治未病”;完成“运风”风资源微观选址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建设并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在核心算法完全自研的基础上集成了流体仿真、尾流评估、发电量及适应性评估等核心技术,为各类风资源业务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打造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场宏观选址规划“驭风”平台,将大量基础数据和开发经验沉淀积累,系统性地形成专业数据库,为风光资源数据挖掘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基础。公司在大型风电机组全尺寸整机试验系统建设和地面测试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顺利完成运达乌兰察布智能产业园全球首个13MW全功率试验平台的建设。
在科研管理与奖励方面:①“面向复杂环境的大型风电机组运行控制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种柔性塔架风电机组转速共振频率穿越控制方法及系统”获浙江省知识产权奖(发明专利二等奖);“高可靠性风力发电机组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获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②“WD系列风力发电机组”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绿色设计产品;公司成功获得省市监局颁发的“绿色产品(服务)认证‘领跑者’”荣誉称号。③公司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承担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2项,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22项,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158项,获得省部级荣誉奖项8项,牵头的“T/ZZB0173-2017《双馈式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被认定为首批“浙江标准”。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习“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十周年,做好2024年能源建设工作意义重大。随着“碳中和”目标的逐步推进,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相较于其它种类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风电、光伏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运达股份作为风电产业链链主企业,将牢牢把握“双碳”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培育打造新能源产业新业态,坚持维护风电供应链健康安全,为谋求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一方面要抓好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契机,积极推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按期建成投产;二是把握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机遇,助力打造完善海上风电产业供应链,推动海上风电向着深远海持续迈进;三是抓好本地消纳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助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做到快速发展、有序发展;四是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推动降本,通过产品技术创新进步、加大核心部件自研,突破行业固有限制,实现新产品的推陈出新,共同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公司总体工作思路是:围绕打造“技术领先、受人尊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服务企业”的目标,始终保持唯实奋进的工作作风,纵深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提高公司创新力、竞争力和硬实力,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战略支撑。
2020年9月22日,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3年4月,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23全球风能报告》,报告预计到2024年,全球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将首次突破100 GW;到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也将再创新高,达到25 GW。未来五年全球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将达到680 GW。
2024年2月28日,欧洲风能协会公布《欧洲2023年风电统计数据及2024-2030年市场展望》报告,预测2024-2030年欧洲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有望快速成长,到2030年有望达到31.4GW。
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局势下,各国相继加大新能源转型步伐,全球风电产业规划规模持续超预期,2024年全球风电装机有望加速。
随着风电行业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发展、度电成本不断降低推动平价上网,风电行业相继产生多种新兴业态模式,不少整机厂商纷纷布局风电建设领域,逐步由单纯风机销售转向风机销售与风资源储备、新能源EPC总承包业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风电行业已逐步开始积极从风机产品提供向风电服务提供转型。
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相继加码,风电技术的持续升级与进步,风电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三北地区大基地风电项目、中东南部分散式风电及深远海海上风电市场将成为主要增长方向。根据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的预测,“十四五”期间,“三北”市场新增风电装机1-1.25亿千瓦,年均新增2000-2500万千瓦,中东南部市场新增风电装机0.75-1亿千瓦,年均新增1500-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0.4-0.8亿千瓦,年均新增800-1600万千瓦。
在行业发展政策持续助力下,陆上风电已实现全面平价,使得风电场项目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风光大基地+分散式项目将驱动陆上风电装机规模稳步增长,叠加各地方相继出台补贴政策及规划大力支持海上风电发展,将进一步促使运营商加大对海陆风电项目的投资力度,风电行业将进入新一轮高增长周期。
风电产业进入平价时代,技术创新成为推动风电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具备大兆瓦、高可靠性、高经济效益的风电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整机厂商在未来将更具市场竞争力。此外,大容量、长叶片、高塔筒、深远海是风电技术进步的主要特征和手段,也是实现三北、中东南部等地区大基地项目平价上网的重要发展方向,当技术进步促使性能更强大的新机型出现时,以风电为基础,新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市场需求也不断涌现。
当前风电行业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已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模式,风机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风场的“无人化”模式逐步推进。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科技与传统风机制造融合,智能风机、智慧能源、综合能源等成为平价时代能源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增强电源侧多能互补协调优化运行能力,科学地将风电光伏等能源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实现多场景智能优化决策,打造新型风电数字生态,推动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场站。
公司坚持“献人类清洁绿电,还自然碧水蓝天”的使命,致力于“成为一家技术领先、受人尊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服务企业”。“十四五”期间,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坚持“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两海”发展战略不动摇,扎实推进深化国企改革,全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新能源服务企业,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国企力量。
1、继续保持陆上风电优势地位。基于公司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同时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持续提升公司市场份额。
2、打造海上风电核心竞争力。全力进军海上风电市场,深耕浙江并积极布局沿海省份市场,力争海上风电排名行业领先,形成运达海风品牌优势及核心竞争力。
3、加速全球战略布局。基于已开发的东亚和西亚市场,以点带面,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占据一定规模的海外市场,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4、建立“滚动开发”运营模式。注重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着眼于风光储的结合,积极投资新能源发电项目,打造新能源电站“滚动开发”运营模式,优化公司持有电站资产的质地,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支撑。
5、完善智慧能源服务业务生态。坚持统筹推进智慧服务、新能源工程服务两大服务市场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公司深耕风电领域五十余年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挖掘智慧能源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和利润增长点。
6、为客户提供基于定制化新能源物联网智慧解决方案,通过数字赋能,助力构建可观、可测、可控的新型电力系统。
7、持续提升新能源综合解决能力。持续提高在新能源电站(储能、制氢、制醇、光伏等)方面的综合解决能力,着力打造全场景储能系统产品解决方案。
2024年公司总体的工作思路是:围绕打造“技术领先、受人尊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服务企业”的目标,始终保持唯实奋进的工作作风,纵深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提高公司创新力、竞争力和硬实力。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稳抓机遇开拓市场。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链主”功能,加大力度开拓区域市场;持续优化客户结构,实现战略客户新突破;紧抓传统行业零碳转型机遇,巩固并扩大公司核心客户资源。
2、两海发展寻求新机遇。在沿海省市合理布局建设海风基地,持续攻关优势客户,实现海上风电更大发展;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完善公司的全球业务规划和全球产业布局,建立国际销售网络,不断的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
3、持续加大新能源电站开发力度。通过技术服务、与高耗能企业合作等多种模式提升新能源资源及电站投资运营规模,并保证投运项目的执行进程及运营质量。注重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着眼于风光储的结合,积极投资新能源发电项目,逐步打造新能源电站“滚动开发”运营模式,优化公司持有电站资产的质地,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支撑。
4、持续推进智慧服务,强化自有技术与产品科研转化落地,促进自身技术实力、品牌优势与客户黏性深度融合;挖掘优势客户的合作潜力并扩大合作范围;完善智慧服务平台各项功能,重点推广“数字化业务”的落地与交易。
5、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加速打造增长引擎。全面提升EPC业务综合能力,通过与公司业务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益;围绕电源侧、电网侧、共享储能及用户侧多种应用场景,持续优化运达股份储能板块商业模式;凭借公司和合作方优势,积极开拓新能源数字化业务及并网侧产品和服务业务。
风电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行业政策的影响。国家政策、行业政策直接影响风电开发商的投资需求态势,进而影响风电整机行业的供需状况。若未来风电行业政策发生不利的变化,政策的波动直接影响风电开发商的投资热情,进而影响公司产品的销售。
公司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服务体系等优势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近几年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由于近几年市场份额向行业内前几名集中,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则在未来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过程中,公司会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另外,随着风电全面进入平价时代,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整机企业竞争加剧,造成机组产品价格的波动,可能会对公司营收、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公司产品的相关零部件采取专业化协作的方式,由供应商按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期间公司进行质量监控。生产零部件专业化协作的模式使得公司在扩大销售规模的同时必须依赖供应商的配套供应能力,若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将导致公司无法按期生产和交货;同时若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大幅提价,将降低公司产品的毛利率,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另外,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性大,若未来延续上涨趋势,将对风电机组制造商采购成本造成较大的压力。
风电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近年来风电机组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且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也趋于专业化和定制化,公司必须全面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迅速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如果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方向偏离市场需求,或者产品开发速度减缓,将可能存在产品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形成技术优势的风险。
针对上述可能面临的风险,公司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紧跟行业发展方向,快速实现用户需求;二是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体系、提升产品质量;三是不断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提高产品差异化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多元化业务服务、增强公司综合业务能力;四是引进拔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体系及长期激励政策,持续提升公司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已有101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3.27亿股,占流通A股47.29%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9.48元。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限售解禁:解禁373.4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53%,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373.4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53%,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上一篇:【48812】京东闪电新品戴森HD16智能吹风机卖爆!品牌电吹风首发全天成交额破千万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华强集团携手竞逐高空风电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