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75年】能源生产消费大变革 绿色低碳转型新进展——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陕西能源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加速转型,能源生产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能源消费结构由原煤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能源消费得到一定效果控制,节能降耗取得很明显的成效,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大进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能源生产能力较弱,主要以原煤生产为主。随着陕北地区特大煤田和油气田的相继发现,陕西能源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跨越式增长,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地位逐步彰显,承担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
(一)能源生产规模逐步壮大。建国初期,陕西煤矿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1949年,陕西原煤产量仅43.60万吨标准煤。“一五期间”铜川矿区的三里洞煤矿正式投产,是西北第一个现代化矿井。从1965年到1979年陕西以开发渭北煤炭资源为重点,扩建铜川矿区,在韩城、蒲城、澄城三个县新建矿井。1982年陕西发现神府特大煤田,神华集团和榆林地方大型煤矿相继建成,陕西煤炭生产迎来新一轮增长期。迈入二十一世纪参数图片)后陕西先后整合了全省多家煤矿企业,对全省优质煤炭资源地区实施改扩建,陕西拥有了多个年产千万吨煤炭产能的企业,煤炭生产步入了黄金期。到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层次地融合,煤炭先进产能不断释放。2023年,陕西能源生产总量较1949年增长1563倍,其中,原煤产量7.62亿吨,较1949年增长1350倍,原煤产量稳居全国第三。在煤炭工业的支撑下,我省火力发电、水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化工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23年,陕西生产原油2489.79万吨,居全国第四位。2023年陕西生产天然气328.4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能源生产规模不断壮大。
(二)能源生产结构一直在优化。1949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仅43.7万吨标准煤,原油产量0.1万吨标准煤,天然气、水电、风电及其他能发电量几乎为0。原煤产量占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的99.8%。直到七十年代末,全省原煤生产占比都在97%以上,煤炭一直占据能源生产的绝对主导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石油开采步入高速增长期,原油产量成倍增长。从1978年到2023年,全省原油生产量增长413倍,占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提升至5.2%,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全面完成,石油工业成为我省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1997年6月靖边至西安天然气管道工程通气点火,标志着陕西天然气正式步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1997年至2023年,全省天然气产量增长352倍,占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提升至6.0%。一次电力及其他新能源从无到有,占比达到2.6%。能源生产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三)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1949年,全省只有6家小电厂,总装机容量仅1.3万千瓦,全省年发电量仅2837万千瓦小时。1952年和1956年,我省先后在西安开工建设灞桥、户县热电厂,1959年为配合宝成电气化铁路建设,开工建设宝鸡发电厂,到1965年全省发电量14.48亿千瓦时。1966~1978年,陆续开工并建成了渭河、略阳、秦岭、韩城、延安发电厂和石泉水电厂,到1978年全省发电量66亿千瓦时。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开始了以建设大型电厂为重点的新时期,我省火力和水力发电建设并举,电力装机容量逐步扩大。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全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陕西新能源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省全口径发电装机9606.50万千瓦,同比增长18.5%,其中:风电1285.33万千瓦,同比增长10.4%;光伏2292.06万千瓦,同比增长51.2%,分布式光伏装机466.4万千瓦,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规模超过400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的40%以上,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2023年我省全口径发电量3103.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其中:风力发电220.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占发电总量的7.1%;太阳能发电196.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占发电总量的6.3%。
从为新中国建设发光发热的历史深处走来,陕西能源始终担当着能源保供的“国家使命”。75年来,陕西能源产业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兴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的70%以上外调往其他省份,三秦大地的煤、油、气、电,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整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发展壮大,用能方式加快变革,能源消费结构日益优化。
(一)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扩大。建国初期,我省能源消费品种主要是煤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全产业链逐步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对能源总量和品种的需求快速提升,陕西能源消费从较为单一的煤炭逐步过渡到煤炭、石油、天然气、风电、光伏发电等多种能源,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能源消费结构日益优化。202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比1978年增长13.7倍,年均增长6.2%。每万人能源消费量比1978年增长9.3倍,年均增长5.3%。
(二)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随着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全省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天然气和水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幅上升。1978年,全省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煤品消费占比83.6%,煤炭消费量虽逐年快速增长,但煤品消费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中,煤品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比重73.0%,较1978年降低了10.6个百分点;油品消费量不断增长,但消费占比有所降低,2023年油品消费占比较1978年降低5.1个百分点;天然气从无到有,消费量和占比均逐步的提升,2023年消费量占比达10.2%;近几年,水风光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23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10.2 %,较1978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以来,陕西格外的重视节能降耗工作,不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加快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和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陕西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节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
(一)能耗强度显著下降。“十一五”以来,单位GDP能耗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被纳入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在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省节能降耗取得了突出成效。“十一五”时期,201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20.3%,超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0.3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2015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累计降低16.3%,超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0.3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202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累计降低15.2%,超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0.2个百分点。“十一五”至“十三五”,我省以年均7.0%的能源消费上涨的速度支撑了年均10.1%的GDP增长。“十四五”期间,全省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基本完成节能降耗目标进度。
(二)能效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快速推进工业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管理和能效对标,工业领域能效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主要耗能工业公司单位产品能源消费情况显著下降,2023年与2005年相比,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 53.41克标准煤/千瓦时,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下降 486.24千克标准煤/吨,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 267.57千克标准煤/吨,单位电石生产综合能耗下降 61.49千克标准煤/吨,轧钢工序单位能耗下降 54.16千克标准煤/吨;炼铁工序单位能耗下降 189.61千克标准煤/吨,炼焦工序单位能耗下降 268.38千克标准煤/吨;转炉炼钢综合工序单位能耗下降 66.77千克标准煤/吨。
(三)加工转换效率明显提高。陕西是能源加工转换生产大省,随着生产的基本工艺的改进和节能技术的进步,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显著提升。1990年,全省能源加工转换投入产出总效率为53.2%,其中,发电效率为31.8%,供热效率为84.8%,洗煤效率为86.2%,炼焦效率为92.7%,炼油效率为96.2%。2023年,全省能源加工转换投入产出总效率为78.1%,比1990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其中,发电效率提高了9.4个百分点,洗煤效率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加工转换效率提高对减少煤炭消费,促进节能降耗和大气污染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75年来全省能源工业发展的巨大变革,是陕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体系、转换增长动力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当前陕西要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体系深度调整,在慢慢地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不断的提高,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为保国家能源安全,持续贡献优质“能量”。
上一篇:高空风能:前景可期的绿能场?
下一篇:潍坊亚冠科技推出智能降温燃气发电机组破局散热难题